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学术腐败
两会代表为“败学症”把脉寻方
2002-03-11    新华社记者 沈路涛 邹声文

字体大小:

  新闻背景:几例备受关注的“败学症”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去年全国为各类媒体曝光涉嫌剽窃抄袭的丑闻达十几起之多,尤其去年下半年在大学校园和科技知识界发生的几起令人震惊的学风败坏事件,一度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重点,也让今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万分感慨。这些事件主要有:

  ——最近公开的王铭铭“抄袭事件”。某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晓生在《社会科学报》发表《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一文。文章披露北大博导王铭铭1998年出版的著作《想象的异邦》共32万多字,却有10万字左右来自他自己所翻译的哈维兰的《当代人类学》。王铭铭曾留学英国8年,近年来“著述甚丰”,曾在13个月内出版了11本书。此事发生后,北大迅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最后决定免去他担任的所有学术职务。王铭铭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也“感到深深的痛悔”。

  ——网上热炒的杨敬安“抄袭事件”。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人工智能研究界广为人知。2000年,一位以色列博士向一学术网站投诉,反映杨敬安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里,几乎逐字逐句地抄袭这位博士的论文。2001年9月,合肥工业大学调查证实,截至1999年底,杨敬安有6篇论文严重抄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杨敬安随后被开除党籍。

  ——“胡黎明事件”再次引发媒体关注。2001年10月,中科院出台院士自律准则,“胡黎明”事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胡黎明,从1991年毕业留校,到晋升教授,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只用了两年时间,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1997年,他在博士毕业论文里剽窃他人成果的丑闻被公开揭露。据调查,他将国外科学家送他阅读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的精彩内容攫为己有,再加上其他科学家的专著内容,拼凑成自己的博士论文。“胡黎明”事件还引发了其院士导师的学术道德问题和经济违法行为,导致这位院士被除名。

  ——2000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一位研究员因为存在弄虚作假等学风不端行为受到严肃查处。这位科技人员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书中虚报了SCI收录论文数。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这位科技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撤销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取消其4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完)

  新闻背景:中国学术界防治“败学症”要闻回放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北京大学王铭铭“抄袭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对学术道德的关注。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建议采取积极措施,从源头上防范“败学症”的发作。其实在此之前,针对屡屡发生的科学丑闻乃至学术腐败现象,一些机构和单位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自律准则等。

  1997年,中科院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去年对社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要求院士以身作则,“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之风。坚决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尊重合作者和他人的劳动和权益,并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反对不属实的署名和侵占他人成果。反对参与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抵制和反对对科研成果进行新闻炒作。”

  中国科协也成立了科学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保护委员会,正在制定学术道德规范。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国生化学会规定,无论何人都不得以学会或会员名义,介入任何商业活动。1999年,100多个全国性学会和200多家科技期刊代表签署《科技期刊道德公约》,希望彻底清除科技界的偷、抄、编、造等学术丑陋现象。

  “王铭铭事件”发生后,以“人文与社会”为主题的首届北大论坛,发出了“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的宣言。为进一步明确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纪律,北大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纪律规范》。规范规定:对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或者剽窃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等违反学术纪律的行为,区别情况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解聘或开除等纪律处分。在人事录用、学术晋升、项目审批和考核评估之前,认真调查候选人遵守学术纪律的情况,对有违反学术纪律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   

  清华大学计划从制度入手遏制学术腐败,正在制定《清华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对科研道德行为加以规范。守则涵盖十个方面的内容,对科研成果、同行评议、科研信誉、科研中的利益冲突、校外活动、科研中越轨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或处罚。

  南京大学一批学者发出“以德治学”的倡议,呼吁采取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导师负责制和匿名评审制等措施,来加强学术道德规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王铭铭事件让人想不通
· 科技奖励将推评审信誉制扭转学术腐败
· 如何防治高校学术腐败
· 学术须自律 腐败当根治
· 科技界倡导求实学风
· 谈“学术腐败”与“学术贿赂”
· 从制度上遏制“学术腐败”
· 遏制学术腐败的九点建议
· 湖北学者:“重拳出击”遏制学术腐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