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学术腐败
两会代表为“败学症”把脉寻方
2002-03-11    新华社记者 沈路涛 邹声文

字体大小:

  “许多学术评比都是摘花,谁敢挑刺?我感到害怕,这种评比会能不去就不去。”一位专家这样说。据他介绍,一位专家参加鉴定会,在会上表达不同意见,几乎被赶了出来。“我们缺少坚持真理的学术批评精神。如果谁出面展开批判,那他在那个‘圈儿’就难以呆下去。”

  一些部门对发生在本单位的“败学症”也采取回避、掩饰甚至保护的态度。赵师庆代表称之为“保护主义”:“它们为了维护单位的名誉,对学术造假的行为视而不见。极少数单位不仅护短,而且与造假者联合起来造假。”这样一来,“败学症”往往发展成为“流行病”。

  “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非常讲究道德、诚信的民族。”胡启恒委员认为,当前科学界更需要找回那些失去的优良传统。

  刚柔相济 根治“顽症”

  如何根治学术界的“败学症”?许多代表、委员提出,应对现行的学术激励制度和成果评价体系加以完善,使学术研究变得“纯粹”一些。他们认为,在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从道德入手治理学风败坏现象。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出台对根治学风败坏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赵师庆代表说,“学风败坏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道德问题。遏制学风败坏,必须从道德入手。当然,这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因为科学道德只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张存浩不久前曾就防治学风败坏问题到许多国家做过调查。“在欧洲,学术机构非常重视对青年科学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大学里普遍设有科学道德课。我国有些地方的人才培养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只重专业知识,忽视科学道德的教育。应该尽快补上学术道德这一课。”

  王家骐代表认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术道德建设要从小抓起。“现在学生作弊司空见惯,这是学术缺乏诚实的开始。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道德是一味“温方”,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强制作用。要真正根治“败学症”,还需“刚柔相济”,对学风败坏的事情,发现一起就严惩一起。为此,他们呼吁有关部门加紧制定、完善防治“败学症”的具体规则和法规,以更好地配合学术道德建设的进行。张存浩委员说:“欧美一些国家制订了防治学风败坏的法规,学术造假者面临着可能被送上法庭的命运。”

  一些代表还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尽早成立国家级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在社会各方的配合下,专门负责治理这一恶症。(完)

  短评:综合治理“败学症”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沈路涛、邹声文)学术界的“败学症”引起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极大关注:一本内容相差无几的教材版本超过300种,许多形形色色的辞书更是粗制滥造;出书三四十种,发表论文二三百篇似乎家常便饭的泡沫学术;明的、暗的,照单全抄、改头换面,各种抄袭剽窃层出不穷;有的造假,居然造到了“国家级”研究项目头上。

  最近一段时间被披露的种种“败学症”正在侵蚀学术“净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种不正之风的广泛议论。有关人士指出,即便原本是作为规范的奖励制度、评选制度,最终却走样成利益驱动的动力,“败学症”已经不只是学术现象、文化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更多的是经济利益使然。

  应该说,“败学症”有其固有的社会原因、体制原因,而真正的根源在于道德的缺位和法律、规范的不健全。不综合治理、彻底根治,最终将可能危及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果光靠呼唤知识分子个人保持道德操守,用自律来维护知识的尊严和学术的圣地,恐怕难以奏效。只有树立诚信的学术道德,建立科学的学术激励机制和规范体系,真正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尊严,才能有效根治“败学症”。(完)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王铭铭事件让人想不通
· 科技奖励将推评审信誉制扭转学术腐败
· 如何防治高校学术腐败
· 学术须自律 腐败当根治
· 科技界倡导求实学风
· 谈“学术腐败”与“学术贿赂”
· 从制度上遏制“学术腐败”
· 遏制学术腐败的九点建议
· 湖北学者:“重拳出击”遏制学术腐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