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教与学的关系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学校和教师不能包办。因此,要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上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是“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目前的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是到了要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2.要研究教师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我们搞了多年的教学研究,基本上是研究教师如何教,而研究学生如何学的很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多研究一些“学”的问题。比如,怎样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怎样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最希望学校和教师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学生,多做些调查研究,必然会引发出许多深化教学改革的鲜活课题,开辟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大学毕竟是为学生办的,大学是大学生的大学,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
四、素质教育呼唤教学管理的创新
1.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的变革是管理创新的基础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面向基层、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服务对象为原则。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师生投入教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出台都要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教,也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过去整齐划一、统得太死的教学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2.教学管理要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为了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下列8个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整体优化;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宏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改革、创新和发展;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非专业”的内容;基础与“非基础性”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提炼出真正是基础性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三者结合,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
3.正确处理严格、规范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性地学习留下足够的余地,营造有利的氛围
学校的一切限制性规章制度只是为了使学生不逾越社会的道德标准,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以及达到专业培养最基本的要求,除此而外,都只能是引导而不是限制。应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管理既严格,又不一刀切;既规范,又有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既明确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能为发展学生个性、支持尖子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正确处理严格规范、统一要求与灵活性、柔性、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所大学在培养人才上要做的主要工作,无非是为学生成才提供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能在学术气氛浓郁、宽松活跃的环境中成长。
4.制订合理的政策,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与工作积极性
高校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是一个在道理上十分清楚,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的问题。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与教学的政策上,往往是前者硬、后者软;前者具体、后者模糊;前者是学校的热点,而后者则口头上重要、落实起来又十分空泛。结果必然使得教师感到教学是软的、过得去就行,科研压力大、有吸引力;教学没搞头,不如搞科研实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只有在我们的政策使教师感到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搞教学改革值得、有吸引力、有奔头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出现教学改革的高潮,才能逐步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希望。这是一个值得教育行政部门与每一所大学领导深思与认真探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