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张忠廉时常和同学们一起逛旧货市场,购买一些“退休”的光电设备和仪器,“拿回来让学生拆,让学生摸到真实的产品,才能学着改进技术,激发他们创新。”
记者在张忠廉的实验室里看到,这里居然陈列了80世纪80年代匈牙利生产的火焰光度计,还有前苏联1959年生产的大型铂铑电热偶、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生产的双笔记录仪,“有些仪器是我年轻的时候搜集的,学生可以从这些产品的替代升级中真切地看到技术进步。”
“被动学习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张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放开手让学生去创造,这是实验基地成功的关键。”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书记邹锐说。一位同学在文章中写道:“创新基地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允许学生自己使用,在这里,学生被允许创造、允许自己动手,也被允许犯错,这给还在科研门槛之外的同学们提供了靠近科研的勇气。”
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贺亚兰介绍,从实验基地走出的同学,升研率达70%~80%,有很多同学赴国外深造,现在学校有很多学生争抢着去实验基地。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要问学生的意见。”张忠廉说,“创新教育不用辩论,把你的办法拿出来,让学生到工厂、实验室、科研机构中接受检验。”
“抠门”老师感动学子
记者和张忠廉走进实验基地所在的教学楼,保安热情地打招呼。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跃华说,教学楼里的保洁员和保安时常调换,但大家都认识这位只有夜里12:00教学楼锁门前才回家的老人。
张忠廉自己说,实验基地现在只有3个半人,除他之外有两位女老师,还有一位优秀的博士生兼任“半个老师”,——因为他的另一半精力还要配合博导的科研。由于学生白天上课,很多学生晚上会到实验基地学习,所以下午六点多开始,张忠廉就开始忙碌。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郭宏是张忠廉的学生,也曾在实验基地工作,他说,有时候张忠廉还要回家为90多岁高龄的母亲做晚饭,照顾着老母亲吃完晚饭,张老师又返回实验室。
实验基地的张立君老师还有2个月就要生小孩,依然坚持在实验室上课,每周四次课,每次4小时。她说,“张老师那么大年纪都在坚持,我们都很心疼他,人手少,我们多做点,他就少费点心。”
施正芳老师与张忠廉一起工作多年,她说,“张老师毕竟年纪大了,前两天又发现血压有些高,七十多岁的人每晚工作到12:00,我们看着很舍不得。”因为实验室温度高,有一次张忠廉在工作中晕倒,输液没几天又来上班。
也有同学说,张老师很“抠门”,看到同学们丢了价值一个不到1毛钱的电容电阻,他下课后会逐个儿捡起来,并教育学生要节约、不浪费。“我们时常跟着张老师坐公交车跑旧货市场,他还时常与旧货市场的老板砍价,后来大家熟悉了,不但以最低价拿货,还赊账。这些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即将出国的王宁回想起来充满感激。很多同学都非常爱戴张忠廉,北京理工大学学生会有个“我爱我师”的评选,张忠廉总是高票当选。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侯光明评价张忠廉是“师德标兵”:“张老师感染着他的团队,也感染着学生,他们开展着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着全面发展的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胚子,我相信张老师的学子中以后会出领军人才。”
(张宁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