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建设“211工程”的实施,正值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的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后勤改革的步子也正在加大。“211工程”的启动,为改革创造了契机;改革的推进又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结合“211工程”建设,学校进一步强化了为区域经济服务,“以有为求有位,以贡献求共建,‘科教兴国’首先体现在兴省兴市”的思想观念,通过共建,合作办学,扩大了经费投入渠道,开辟了成果转化途径,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通过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出各种形式的人才工程计划,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稳定并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拔尖人才,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通过院系调整、学科重组、扩大学院管理权限,打破了学科专业狭窄、固化和封闭的局面,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学科交叉;通过机构精简、干部竞争上岗,理顺了关系,强化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反映,“211工程”建设期间,也是学校各项改革推进最快、最深入的时期。以改革促发展、促建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强化学科意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全面发展“211工程”强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世纪交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保证。“211工程”建设使学校的学科意识普遍增强,学科建设目标成为校长任期内的首要任务。在实施“211工程”建设中,各学校始终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从而使有限的投入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一些学校注重把握重点建设学科与其他学科发展及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相互作用,重点建设学科尽管为数不多,但在实验条件改善,承接、完成重大课题,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辐射到了相邻、相近、相关学科,从而带动了较多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等学校工作的全面推进。
4.组建学科群,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这是“211工程”建设中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一个创新和探索。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现有学科、院系的屏障,形成由带头——支撑——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群框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增强了学科的整体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营造了适宜新兴学科生长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例如清华大学的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北京大学的化学学科群、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群、南京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学科群等都是学科群建设成功的范例。学科群建设还努力实践探索了在更宽的学科领域培养人才,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5.与重大研究项目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开始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11工程”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国家重点工程,要求学校将自身发展与经济建设、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学校注重将“211工程”建设与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与“211工程”建设经费互补,增强学科的造血功能,为学科建设注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以重大课题为载体,是组建学科群,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的有效途径,可望取得重大的标志性成果。许多学校认识到,学科建设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学科的良性循环。东南大学现代通信综合技术子项目获“211工程”建设经费2100万元,而五年的科研经费高达14398万元,是“211工程”拨款的7倍多。通过承接重大项目,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科研竟争力和全国的知各度,研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讯(CDMA〕系统,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项。
6.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操作“211工程”作为国家正式立项建设的重点工程,具有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两部一委设立的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过程监督,实行目标管理。各校把进入“211工程”作为学校的董大历史机遇,倍加珍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及操作规程,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质任到位,工作到位,从而为“211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学校普遍在经费使用上精打细算,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是反复论证,货比三家,最后以竞标方式定夺。至今尚未发现学校“211工程”建设资金的违规使用或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这与严格、规范的管理有很大关系。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回顾和总结,学校的有关人员和验收专家组也提出了“211工程”建设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211工程”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学校上水平的关键,但是在学科项目的选择上,侧重于各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而对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具有很大发展前景和相当潜力的学科关注不够或限于经费来不及关注;学科群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有的学校存在“拼盘式”的学科群,学科间缺乏内在有机联系,学科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不协凋,难以发挥综合优势;学科建设上的“择优扶重”是明智选择,但对非重点学科的关注、支持也不能忽略。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多学科的互补性,综合的学术氛围仍然十分重要,一些非重点学科长期得不到支持,处于勉强维持甚至萎缩状态,与重点建设学科的差距拉得太大,需要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