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提升质量阶段(2004年―现在)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在“十一五”发展新时期,确立全面质量提升发展方针,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一系列质量提升工程。
(一)精品课程建设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 ( 包括高职高专 ) 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 “ 质量工程 ” 的重要部分。
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提高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并开始在全国 9 省市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全国引导性奖励、支持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下达,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购置设备。“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100亿元进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之相配套,各地也将加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 号),2003年,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试点工作,对25个省市的2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评估。在试点基础上,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 号),委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地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制度。
(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2006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决定在未来几年国家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支持建设 100 所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提升,并由此推进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从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文件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八大措施,主要有:1.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2.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3.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5.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6.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7.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8.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