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思想发展篇
2009-06-05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潘懋元

字体大小: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春意盎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成就斐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许可以这么说:再大的成就,莫过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思想的指导,或者说,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先导;反过来说,只有在思想得到解放的前提下,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世纪(包括世纪之交的9年代末)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贯穿这一改革历程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性质

  一、开展教育上真理标准大讨论

  “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特别是,“四人帮”一伙还炮制了对教育的“两个估计”,即:“文革”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黑线专政论);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论) 。这就全面否定了“文革”前17年教育的工作成就。“两个估计”成为“四人帮”一伙推行极“左”教育路线的理论基础,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改革开放以后,要使教育走出迷茫和误区,首先就要解放人们思想上的禁锢,推翻对教育“两个估计”的错误认识,为教育改革铺平道路。

  二、开展教育本质和社会属性大讨论

  讨论中先后出现了五种相关而又相对的观点。

  (一)上层建筑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其基本观点是,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二)生产力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这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某些因素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但这些因素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三)特殊范畴说

  这观点认为,教育具有生产力的成份,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产力;教育同经济基础有密切联系,但又不是经济基础;教育有上层建筑的成份,但又不完全是上层建筑;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上层建筑,但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三者影响。

  (四)多重属性说

  多重属性说又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部分是上层建筑,部分是生产力,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等的统一。

  (五)社会实践说

  社会实践说从教育的职能这一角度讨论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 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布
· 以“三个有组织”增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发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