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的人认为大学生追捧“酱油课”是在虚度时光
调查中,44.9%的人对大学生追捧“酱油课”表示“反对”,仅18.8%的人表示“赞成”,另有36.3%的人对此不置可否。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彭菊华指出,一些大学生偏爱“酱油课”,是大学教育制度不完善的一种表现。如今,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存在问题:评价教师,重在其是否做出课题、做出论文,是否拥有过评奖评优,但对学生教育的优劣却往往并不看重;评价学生,重在看其是否修满学分,是否成绩优良,是否获奖,而对其真正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不太看重。
彭菊华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把大学变成一个文凭派发机构。这背离了高校应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宗旨。既然学校只负责发文凭,学生当然就跟着“混”文凭,所以那些轻松易过、但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课程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调查中,54.7%的人认为大学生追捧“酱油课”将毫无收获,是在虚度大好时光;53.9%的人认为学校应对选修课进行调整优化,杜绝“酱油课”;52.0%的人认为大学生会因此养成只求“过关”的不良习气,影响未来发展;51.7%的人担心这不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特长;51.6%的人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做好规划。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田沛泽曾选修一门摄影学课程,他不仅从中学到不少摄影专业知识,而且在老师的带动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前不久,即将毕业的田沛泽用自己所学为母校拍下摄影作品,并制作成明信片,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田沛泽说,通过选修一门不太好过的“非酱油课”,为他打开了人生和事业的另一道门。
上海市某广告策划公司负责人田微利在招聘员工时发现,有的应聘者明明是学广告设计,但选修了很多不相干的课程,如欧洲文学、宗教学之类,问其原因,对方支支吾吾说不上来。与此同时,很多相关且十分重要的课程他们却没有学。这样的人无异于自毁前程,“工作证可没有毕业证那么好混。你轻松拿到学分毕业,却没有真材实学,我们自然不会用你。”(实习生 张维欣 本报记者 肖舒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