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路甬祥:科学精神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2010-07-19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特征的先进文化。胡锦涛同志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学精神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引下,发扬科学精神,深化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科学精神源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而不断丰富、升华与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科学家竺可桢将科学精神与中国的“求是”传统联系起来,认为科学家应该恪守的科学精神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概括而言,科学精神的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理性求知精神。科学精神主张世界的客观性和可理解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等理性方法来认知和描述;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解释物质世界,反对任何超自然的存在。爱因斯坦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实证求真精神。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必须是可证实和可证伪的。所有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不仅都需要进行实验验证或逻辑论证,还都要经受社会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质疑批判精神。科学精神鼓励理性质疑和批判。科学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即使是那些得到公认的理论也不应成为束缚甚至禁锢思想的教条,而应作为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起点。理论上的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对现有理论的怀疑基础上的。这一精神要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并不在于掌握了别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和对真理坚持不懈的追求。

  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崇尚开拓创新,既尊重已有认识,更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创新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是科学精神的本质与核心。科技工作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提出新问题、新概念,构建新方法、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新发明,开拓新方向、新应用。

  科学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教条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伽利略提倡的注重实验与数学表达的科学精神,引导人们质疑亚里士多德与宗教对世界的经典解说,使科学从神学中逐渐解放出来,形成了理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这一理性方法在自然系统的成功运用,成就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伏尔泰、卢梭等人运用理性方法解释社会系统,引发了启蒙运动,推动欧洲社会告别神权迷信和封建统治。达尔文进化论解释了物种起源与演化规律,拓展了对竞争与发展的认识,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19世纪末,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极大震撼和影响,“落后就要挨打”成为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们的共识。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为中国文化注入科学精神要素,开启了从科学启蒙到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的奋斗历程。

  在科学技术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作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崇尚理性成为广泛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创新成为公认的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在当代中国,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已渐成社会风尚,富含科学精神的党的思想路线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路甬祥:智能制造是未来中国制造的核心
· 路甬祥:全民打造“中国好设计”
· 路甬祥:创新与坚持是年轻人成功的关键
· 路甬祥: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四个“不相适应”
· 路甬祥:大学生要多向社会学习
· 路甬祥:采取四项措施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
· 路甬祥再次当选国际科学院委员会联合主席
· 路甬祥院士获香港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 路甬祥:科研单位要充分尊重个体创新思维
·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女科学家更需良好政策环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