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高校在无私奉献的同时,赢得了发展的大舞台
问:对口支援工作既是支援高校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同时也为支援高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答: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从西部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把服务和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核心目标。要从注重促进受援高校自身发展,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来。通过强化对口支援工作,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高校管理水平,努力使受援高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智力中心和人才中心。
我们的新政策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对口支援工作的思想基础。要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是高等教育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口支援工作为支援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支援高校挂职干部和支教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结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选题等方面也会有很多收获。支援高校要勇于肩负起对口支援工作的社会责任,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历史使命。受援高校要充分把握好对口支援的历史性机遇,在主管部门和支援高校的帮助下,进一步研究、制订或修订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利用好对口支援的各项政策和支援高校的资源,努力做到合理定位,明确目标,强化特色,科学发展。
总之,这次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新政策,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有利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我相信,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对口支援工作一定会硕果满枝,一定能实现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在西部地区形成一批“立足西部、面向西部、服务西部”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本报记者 唐景莉
【链接】
200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指出,在“十五”期间,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根据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即受援高校)的学科特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教育部在教育事业发展、资金分配、教学科研项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给予倾斜政策。
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对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的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支援高校要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对口支援高校双方应建立年度例会制度。《意见》指出,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对口支援工作新途径;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受援高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意见》列出了加强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培养等八项新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