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或学校所在地是毕业生就业首选
不论是从生源地的角度还是从院校所在地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本地就业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丁小浩教授说,在2008年按生源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82.3%,其中京津沪地区表现了最高的比例,为95.3%;其次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比例最低,为75.6%。
在2008年按院校所在地的统计结果中,全国平均为74.6%。其中东部地区(不包括京津沪)比例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的比例依然最低,为64.8%。这说明,生源所在地和院校所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规模来看,东部地区始终是流入规模最大的地区,流入与流出比最高的是京津沪地区;中部地区则是流出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流入与流出比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情况接近中部地区,流入流出比略高于中部地区。这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明显。
从毕业生流入和流出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包括京津沪)尽管对中西部地区的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很大,但从2004~2008年的趋势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去东部地区就业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与此相对的,东部地区毕业的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丁小浩教授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影响,同时传统的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东部地区出现劳动力市场饱和现象,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的严重,经济不发达地区和部分就业岗位很难对高校毕业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力。虽然政府推行西部大开发计划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列政策,但依然从根本上难以补偿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基本态势。”丁小浩教授说。 (记者 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