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
回武汉财富迅速积累
大学毕业后,巴能军曾到四川省金属材料公司工作。尽管福利待遇很好,1992年,巴能军决定离开这家公司,远赴海南岛“白手创业”。他做过房地产咨询,办过电子、医药、涂料类的工厂,还在信用社干过。后来,他向校友、同事集资100万元,成立了海南恒源实业有限公司。
尽管公司刚成立时遇到很多挫折,但巴能军还是凭借着其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当公司步入正轨后,他让几个兄弟参与公司股份。
在海南打拼一段时间后,巴能军回到武汉这个他熟悉的地方。2000年9月,弘博集团在武汉成立,巴能军任董事长。从此,他开始了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期。
在不到10年间,巴能军在民办高等教育、高校后勤设施投资与开发、教材出版发行等领域四处出击,迅速拥有了一个总资产高达8亿多元人民币、总部管理员工达700人的庞大产业。
这一时期,巴能军的事业大举扩张。他掌控的弘博集团投资建成了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弘博国际软件学院等多所高校及校外学生公寓,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在校生总计40000余名。
此外,弘博集团还投资成立了湖北弘博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迅速成为湖北最大的以民办高等教育产业为主体的企业集团。
成功秘诀
在于他的“为人处世”
2003年,在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时,巴能军与田野股份公司联手送上厚礼:捐资618万元。此外,从小受过苦的巴能军也开始“散财”做一些善事:2006年,弘博国际软件学院捐资1000万元,每年资助25名家庭贫困的高考学生,提供2.6万元的学费。
在此期间,巴能军名利双收,不仅在陈昭方经营多年的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获得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还被推举为“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候选人,2008年获得中国教育界年度“领军人物大奖”。对此,巴能军自己认为,他凭借一双勤劳的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一个健康的身体取得满意的成绩。
在熟悉巴能军的人看来,他能快速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于十分懂得“为人处世”。曾多次接触他的一位武汉媒体的记者称,巴能军为人低调、谦和。也有媒体称,巴能军极会做人,逢年过节都会带礼物去看老师、朋友。
彭秀春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称,巴能军对同事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他总是以公司大局为重,谁的意见正确就采纳谁的。
在母亲张树珍的记忆中,巴能军特别“有心”。他读研究生时靠勤工俭学赚到了一点钱,还特意给家里寄回10元。农民出身的张树珍不会取汇款,费了好多波折,才将这10元取到手。
推荐活动:“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60年”大型征文在线投票进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