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21世纪》:除了政府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银行要有积极性,现在的情况是“高校热,银行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保庆:国家助学贷款其实是一项特殊的贷款,无论是高校还是银行,都要带着感情办好这件事,这是前提。
国家助学贷款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一般商业贷款完全是商业行为,由商业银行掌握主动权,愿意贷就贷,不愿意贷就不贷。而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倡导、由高校与银行共同完成的一种信用贷款行为。银行中标后,不是想贷就贷,而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按照信誉完成贷款。
《21世纪》:你提到银行中标,这其中还有一个招标的过程么?
张保庆:按照调整后的操作机制,是采取招标制,比如一个省所有的高校做一个标,愿者上钩,哪个银行愿意就来投标。中标之后,银行要与省财政部门签订协议,此外,学校与银行还要再签订一个协议。完成上述协议之后,再开始发放贷款。
由于银行是按照招标的形式来中标,因而助学贷款工作不是强派的,所以中标后必须按照标书的要求,按照签订的协议执行贷款工作。银行方面担心造成呆账、坏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签定协议的银行不履行职责,教育部会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共同想办法,采取惩罚措施。
《21世纪》:但现在的商业银行毕竟是一个市场主体,它必须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在助学贷款中,银行面对的风险如何承担?
张保庆:政府和高校已经拿出资金共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目的是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际上也是给商业银行的一种补贴。风险基金是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部属院校是中央财政承担50%,地方院校是地方财政承担50%。
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要出50%,他们也会对学校助学贷款的风险率格外重视,而且要帮助银行来减低风险,这样的话也会减少自己的补偿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加大了财政的责任和学校的责任。
相关专题:
彻底实施助学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