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子元久教授]:通过我刚才介绍的三种举措,日本对高等教育的扩招采取了一种调控的措施。从此之后,日本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基本上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当然我刚才讲的,这个是日本的情况。
那么最后,我想讨论的问题,也是我希望和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一起探讨的问题。从刚才的介绍当中,大家已经发现了,日本的高等教育他是以15年为一个周期,出现一个循环周期。 我特别期望请教各位在座,你们认为在中国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在我们观察两个国家,他们大众化背后的影响机制方面,我觉得两个国家存在着很多的相同点。
首先我们从日本的60年代的扩招也好,中国的90年代末期的扩招也好,从结构上面,我发觉这两国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在加速化这个阶段,也是有更强的一种相似性。问题我是想说,在这个往调控政策,政府逐步进行控制,往这个政策转型,是否能够顺利的过渡?这个是我一个很大的疑问点。 首先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过剩,同时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象不断的恶化,我想在中国现在都是非常严峻的。我也观察到中国政府在近几年,已经开始出现有意识的对高校的扩招进行调控的政策倾向,但是即便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这样的政策引导,但是各个高校是否能够应对政府的政策性引导,出现缩小?相反从我以前接触的一些高校来看,我发现很多高校他们还是希望进一步的扩大招生的规模。
我对中国一直不太理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同时我也推测,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他们这些院校也带有强烈的继续扩招,继续扩大的需求。 另外我一个担忧,因为我从我以前的调研当中,我发现很多中国高校为了应对高校学生的规模的不断增长,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改善学校的一些基建设施,现在随着这些贷款偿还期的接近,我想这种问题会越来越表面化,越来越严峻化。所以,往往这种问题又会推动或者影响学校不得不采取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来维持学校的经费收入。 所以说我这里非常关注的就是中国是否也会像日本那样,出现一些类似的周期性的变化趋势?当然我的预测,尽管日本的是15年的周期,我估计中国的周期更是压缩性的扩大结构或者是收缩结构,可能是7年为周期,甚至其中的1/3为一个增长周期,也就是5年为一个增长的周期。 以上是我的整个报告,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点,以及和大家进一步的沟通。 谢谢大家。
[闫凤桥教授]:我们国家处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金子教授谈及的很多问题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人员或者政策制订人员参考,下面欢迎大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林建祥教授]:我不是搞教育经济学的,但是对于金子教授提出的问题感到非常有兴趣,今天听了以后,感觉整个分析方法及模型都非常有启发。那么我想简单的讲,中国实在太大了,这种模型可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体里边,经济发展后对教育的影响,这个可能是比较恰当。但中国至少分了几个部分,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经济起飞,从它的条件成熟来看,显然有点不一样,所以是不是有可能,不同块会呈现这个规律;但又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整体,比方说东部发展得非常快的话,西部经济还没有发展的时候,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这里可能是整体效应跟局部的叠加。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模型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中国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这不是说这个模型不对,而是说可能呈现不同的叠加,我想请教金子元久教授,这样的看法对不对?
[金子元久教授]: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我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片面的,尤其针对中国非常复杂这么一个国家,我可能更多的了解的还是表层的一些现象,尤其我还更多的走访了很多很多的中国的沿海地区,或者是北京、上海一些地区,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入到中国内陆地区。 首先我感受到中国目前非常大的一个特征,是在市场化的机制下,不断的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化的这种背景下,我首先关注的,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下,被压制下的区域的多样性,在市场化的进程当中膨胀、爆发出来。由于压抑的解除,区域的多样性开始出现表面,或者说更明显的一个趋势,但是如果政府对这种多样性,或者地区的复杂性,不进行一定的行政干预或者调控手段的话,这种多样性、复杂性背后也会带来种种的危机。 那么我也初步的学习了一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我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体会最深的是,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显现出非常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力量是非常强势的,在强大的政治干预力量和高等教育自身拥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及他们之间会形成怎样的变化,这是我非常关注的,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觉得从中国高等教育的99年之后的扩招,他从某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中国高等教育或者中国经济社会所储存的一些能量,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推动扩招的话,可能会导致各种危机的出现。
[金子元久教授]:从区域的角度或者地区的角度来观察的话,我们发现有一些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如果我们简单的转向为调控政策,控制政策,可能会导致某一些地区的不满。 那么我考虑到,尽管中国高等教育或者中国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域的复杂性或多样性,但是高等教育的政策具有单一性,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市场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所以说,在面对这样的政策的过渡的阶段,如果我们在调控过程当中,需要有一个多样化的区域间政策的调整,只有经过这种区域间的调整之后,才能逐步转向真正调整控制的一个阶段。 其实在日本的话,尽管他是一个非常小的岛国,但是他也存在着地区的多样性的问题,所以说,当时文部省在高等教育的调控方面,也会针对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对应政策。 从这个问题上来考虑,我觉得可能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者是发展的模型,可能会和美国类似,但是美国的问题,他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他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福利国家的政策,中央政府,还是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当中还是扮演了在财政投入上面,给提供助学贷款上面,还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中央政府到底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推动高校的发展,或者在高等学校的结构体系方面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和地方之间又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和谐的局面?这个对我来讲,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所以我更多的也是非常希望请教各位在座的老师,请教你们的看法。我了解中国的情况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只能谈这一点我个人的感受。 林教授:谈到这个我非常有启发,我们现在出现的情况,比如东部经济起飞以后,需要大量的人才,就会从西部吸引大量的人才到东部来,等到西部起飞的时候,那个人才又会是怎么样?这个情况就跟单一的情况可能会有一点不一样。现在西部可能国家要更大的投入建新的学校,而东部呢,可能这个学校优质的学校多扩充一点,不一定兴办,这里面估计会体现一些复杂性,但是刚才金子元久教授说的,我自己还是很有启发,还是有一个整体。 再一个调控的时候,可能会按照不同的地区来进行调整。
[郭建如教授]:我对日本的私立教育不太了解,今天听了金子元久教授讲了以后,非常的感兴趣,有几个问题想进一步的请教,第一个问题就是说,金子元久教授讲到,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私立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当然有一个民主化的过程,有压力,当然这种压力我想为什么不是压政府,让政府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而是把这种压力更大程度上转向到私立部门。这种情况可能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可能是公立的学校更多一些? 第二个问题是说日本的私立教育的发展,哪些人投资私立教育,是个人、团体还是企业,还是其他的?他们是哪些人来筹措这个资金?他们筹措资金的目的是什么?公立性还是私立,还是说对自己的一种回报,然后日本是怎么监管的?怎么让学校走向公立性? 第三个问题,关于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调控问题,这个方面中国可能和日本不太一样,中国的调控能力很强,那么在日本怎么来调控私立学校的招生规模?他的招生是学校决定还是政府?如果政府最后来调他是怎么来调整的?他的调整的方式,这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日本的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问题,看到高等教育的需求比较旺盛,搞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他的扩招着手,入学率减少是怎么实现的?他们是因为政府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结构进行调整了还是说因为前景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收益的下降导致了高等教育的真正需求是在下降。所以我不太理解,最后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 金子元久教授:第一个问题您提到了为什么日本大众化,或者说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民主化的需求,并不是由公立学校来承担完成这个任务,而是由私立学校来完成。 我现在想一下中国的问题,是由公办的学校来完成的这个任务,完成这个使命,但是我觉得这个背后有一个情况,当时公办,中国的公办学校存在着人员教师师资过剩的现象,相反的通过了扩招,反倒实现了中国高校教师人员的经济合理性。
[金子元久教授]:因此说,在中国目前的发展,在整个国际的发展趋势当中,他是一个具有非常独特性的发展的模型,他通过公立学校的发展,同时在整个扩招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公立学校对学费的依赖性。也从一个程度面上说明了他的合理性。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日本的情况,虽然从整体的趋势上来看,在扩招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的高校没有出现数量上的扩大,但是从GDP中,国立高校占GDP的指数并没有扩大,所以整个趋势应该说他是通过了,国立高校当时主要是通过质量的调整。另外学生的人生当时扩大了理工科学生的一个是学习环境的改善。 当时在扩招时期,政府他对国立高校的财政投入是增加了,但是这个并不是要让国立高校出现招生规模的扩招,而是相反在教学质量,整个教学化学的改善,就是一个质的层面上的提升。 另一方面对私立大学而言,政府对私立高校其实是采取了归制缓和的措施,由于政府的这种归制缓和措施的推动,导致了私立高校出现了量的扩大,数量规模的扩大。 那么国立大学,他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最终通过了经济的发展。相反,私立大学的贡献,他更多的是增加了教育机会的供给量。从一般的社会的对民主化的要求,就像刚才郭老师您提到的,其实是由私立大学来承担了这个使命的完成。也就是说,即使我愿意花钱,我有这个经济能力的人,他们又抱有升学需求的人,他们主要通过私立高校的渠道,来实现自己的就学的希望。 那么相对而言,国立大学,他采用的是低学费政策,通过低学费政策,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升学的需求。 在60,高校扩招期,从日本的1960年到70年代周期,日本的物价出现了大幅度的振荡,好几倍的上升,但是国立高校的学费水准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水准,没有出现上升的倾向。 教授:是不是很多人都要上私立学校呢? 金子元久教授:没错,您说的就是当时的现实。 教授:迫使人数扩大? 金子元久教授:由于财政能力的限制,政府更多的还是通过低学费,高质量的教学,或者他的高等教育,通过提供这种高等教育,来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民众的升学需求,相反的,有些高收入的他想去学校,因为他学业能力低,他可以去私立大学,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惩罚。 也就是说,尽管当时在整个日本,处在经济增长期,但是财政收入并不是随着那个增长出现迅速的提升,所以说当时的日本政府的选择,他是一种倾斜式的财政投入,就是把钱更投入到国立高校,让他提供一种高优质的高等教育。
[金子元久教授]:也就是说他当时把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整体作为一个配套的政策,学业能力高的,但是你家庭收入低,这些学生能够进入国力学校就读。如果你学业能力低,那么你就进入私立学校去就读。那么同时他这样的政策的背后,还有意图,这种集中性的投资,能够有效的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 那么也就是说,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通过低收入的学费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最终是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他们的经济状况。 此外我们也可以理解,即便是低收入群体,他们只要是学业好,也可以获得升学的机会,获得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当时,这样的政策在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得到了合理化,在整个社会得到了认可。但是这种合理性在之后得到了民众和社会的质疑。总而言之,在日本的高扩招期,当时就是以这种教育机会这种扩招的理论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那个阶段,得到了合理化。当然中国可能在高等教育的配制方面,有中国独有的一种理论或者独有的理念得到民众认可的。但是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究竟是否能够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家庭的收入的改善,或者经济状况的改善,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质疑。此外另一个受到的质疑点,是否真正是低收入群众,他们在享受这种低学费的政策,就是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整个方面,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也是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批判。 也就是说,当时70年代中期以后,以往被人们认可的理论,受到了民众的质疑,最终他以往的结构体系出现了崩溃,不得不出现进一步的调整。 我是想强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高等教育机会,理论依据也好,社会的认同点,他们的理解也好,都是不断的在出现变化的。
[金子元久教授]:关于刚才郭先生提到了私立高等学校他们的投资目标,资金渠道,这个问题我讲起来可能又得花上一个小时,我先简单的讲一下,我有一个PPT,到时候可以提供给您。 我这里想谈一下,政府在对高等教育发展要进行调控的时候,他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是政府对高校能够具有完全的管制权的话,只要是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趋向的话,自然学校也不得不应对做出相应的选择。那么也就是说,日本的国立大学基本上在政府的管制下,做各种各样的选择。 由于宪法的保护,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管制,所以他的政治影响力是非常薄弱的。 因此在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出现转型的时候,尤其出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数当中,占有一个绝对的优势。但是政府如何控制他,对他如何施行行政干预,是当时面临的一个调整。尽管从管制手段,他是一个非常软化的,但是当时日本政府选择财政补助的手段。但是这种财政补助的交付他是有条件的,那么这个条件包括好几个方面,有一系列的指标,其中有对学校的招生人数,还有教师人生,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打保有,一定的教学质量,你没有保障实现一定的教学招生规模,维持合理的招生规模的话,你就无法得到财政补助。 大家再看一下入学率的变动趋势图,我们看到1975年197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减少的趋势。其实这里边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个背后,第一个因素在前面一个小幅度的减少的过程当中,经济出现了一个滑坡,这个经济滑坡导致了升学需求的减弱。那么同时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入学率出现下滑的另外一个背后的影响因素,政府在那个时候建立了装修学校,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类似于中国的高等职业,那么这种高职非常有效的吸收了高等教育的过渡需求。我想这一点可能和中国的高职目前出现普遍的一些规模扩张,普遍数量的扩张,可能和当时的日本,我们两国之间有很多的雷同点。
[金子元久教授]:还有一点我想强调的,当时私立大学的经营行为,可能我们常规的理念,我们会推想,私立大学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规模不断的上升,那么对私立大学而言,他的经营目标的选择,从短期而言,他可能是一个希望这个学校规模的形成,学生规模的扩大,但是并不是他一个长期目标的选择。那么我认为,私立大学他追求的最终的,或者一个长期的经营目标是学校发展的经营稳定性。其实这个时候,日本高校出现经营行为的转变,我们应该从前面一个市场机制的扩大过程当中,在这个阶段,我们进入的是一个管理市场。 也就是说在这个管理市场,由于政府他对私立大学的创办进行了一个控制的选择,导致了一些新的高校办学者无法参与这个市场领域,已经进入这个市场领域的高校,他就很容易提高自己的学费收入。那么在这种垄断市场当中,他就很容易提高他的学费收入。这里面他的一个配套政策,他一方面提高他的学费收费水准。另一方面他是减少他的招生人数。
[金子元久教授]:那么其实我们从结果来看,学费水准的增值和入学人数的减少,这个可能都会增加学校的收入。但是还有一方面,就是后面的经营运作行为,能够提升高校他所具有的一种社会地位,或者选拔性。当时我们日本政府在提出采用财政补助制度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财政补助制度来减少,因为私立大学的收费水准太高了,希望增加他的补贴,让他控制学费水准,但是在现实当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私立大学的学费,在这种状况之下,出现了进一步提升的现象。但是通过这种经营行为的选择,或者是转型,日本的私立大学一方面实现了他的稳定经营型,也提高了他的选拔性的地位。 我想强调,尤其对这种私立高等院校,因为政府对他的干预非常弱的,那么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经营选择,这个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