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子元久教授]:接下来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招生扩大或者是高校的扩大的趋势,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出现,他会出现一个更进一步的加速化的趋势。 对于这一点,我想在我们很多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解释,这里边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解释。 首先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释放效应。因为周边的群体都选择了升学,所以他有一种从众行为,他也选择高校升学。
另一方面就是学历膨胀现象。以前可能选择初高中毕业生,现在可能就要求更高学历的。 那么很多社会学者,更多的是从这两个角度解释了高等教育的加速化,但是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对这种规模扩招的加速化做一个解释。 因为时间的限制,这个如果要详细的解释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我把要点给大家做一个说明,然后详细的我们可以后面再讨论。
这里我们首先建立一个大学升学行为的模型分析,首先他升学的时候需要一个成本,此外我们因为升学也会获得部分的收益,如果这个收益,也就B大于C的话,那么人们往往会选择升学。当然这种高校教育所要支付的成本,或者所获得的收益,他是因人而异的,平常我们教育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上,我们无论从成本上分析也好,收益上也好,我们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平均值来计算。
[金子元久教授]:即便是高校所需的实质性成本,比如我们北京大学的学费基本上每年5千块钱左右,但是这个5千块钱对于不同收入的家庭所形成的支付的能力,或者他支付的实质性的成本可能不一样,对高收入的家庭而言,负担的程度并不是一些很高额的,5千块钱可能只是3千块钱,但是对于低收入的家庭,他的支出是非常高额的。 从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从通过高等教育我们获得的利益的话,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往往都是具有高能力的学生,他们通过高等教育,他们最终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那么一些低能力的学生,他们最终只能获得很低的收益。 可能对于我们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更多的这些学生他们在选择升学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是否能够通过严格的选拔制的考试,顺利的升入高校。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层次比较低的学校,包括民办学校,他的收益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收益是他选择学校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们能看到他获得的收益能超过他支出的成本。这样人们往往会选择升学。 其实这里边,选择升学当中,他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可能是他的收益是很低的,但是相对而言,因为他承担的成本也很低,所以他选择升学。
[金子元久教授]:另外一类群体,他的家庭虽然比较困难,这样他所承担的教育成本费用开支是高额的,也就是说他的C是高的,但是由于他成绩非常优秀,他以后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收益,B是一个高值,在B和C都高的情况下,B依然是大于C,那么这种情况也会出现选择升学。 总而言之,最终也就是说C和B之间,如果出现B大于C,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时候,人们往往就会选择升学行为。
(文东茅教授提问)
[文东茅教授]:经济学的解释里边,这个C通常是短期的成本,大家能够很清楚的估计到。但是B是一个终生的边际的一个收益,这个我们很难估计到。这个时候如果不知道B是多少,从经济学的角度,怎么来解释人们求学的这样一种行为?
[文东茅教授]:关于这个问题,在教育经济学方面有很多实质性的研究,但是尤其在收益这个判断方面,准确的说,他更多的是一个期待收益,他是一个判断值,往往在我们目前研究发现来看,往往是经济增长的阶段,人们期待收益会出现一个增长的幅度,我的指导师在安徽省,在高中的在校学生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从这个研究当中,我们也是得到同样的发现,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阶段的时候,在升学者当中,他们对预期收益其实已经是超过了他未来可能真正获得的一些收益。 当然关于这种期待收益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期待收益的增长?其实如果我们探讨这个问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的机制,但是可能因为我这边的话,因为我先把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单纯的假设,假设人群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时候,出现选择升学的行为。
[金子元久教授]:这个横轴我们理解是成本,日本的话,一般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年薪是达到400万日元左右。那么这个曲线的话,反应了对期待收益他有多少期待收益,他显示了这些群体的面积。 如果我们有日本人,整个群体的集团的统计资料,他的平均值,人们最高的平均值的界位点应该是在400万日元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群体,他们应该是集中在400万日元之间,但是可能有一部分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或者他认为我将来能获得很高的收入,所以他们可能分布在前面这个位置。当然出现一种极端的,他抱有一些高收益期的人,但是那些人都是非常少的。 另外的话,这一块可能有一些学生,他根本对他的能力的原因,对高校没有特别高的预期收益。所以说这里边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尽管我们当时,或者说当时这个阶段,整体日本高中毕业生的年度薪酬的收入是在400万日元,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简单的对自己的预期收益理解为400万日元。基本上是呈一个正态分布的状态。所以在最靠近400万日元的领域,他会集中很多的预期收益的群体,相对两侧会出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金子元久教授]:当然我们不能说他非常准确,更多的是我们的理论模型的分析,认为他更接近正态分布的现状。 如果假定在社会当中,高校的成本是在C1这边,如果成本是在C1这边,某一个人他对利益,预期收益是在前面,就是现在指的这个点,他会选择升学,就是这个B比C1大。也就是说他把这个预期收益,他的预期收益高于C1的群体,他们会选择升学。同样再往后走一点,刚才手指点的那个地方,如果B是处在这个位置,他可能也会选择升学。现在他基本上,前面的右半侧,接近三角形这个区间,我们可以理解为选择升学的群体的比例。也就是现在蓝色的阴影的部分所呈现出来的。 但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随着经济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实际上每个人承担的都有相应的内容,那么相应的实质性的成本会出现一种趋势。如果成本减少,我们看一下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成本从C1减少到C2这个水准。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升学群体这个面积,红色的面积,现在就反应了升学人员的比例,我们看到他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增加。这个是一个连续性的,随着成本的减少,我们会关注这个比例,这个面积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个增长。 也就是说,红色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其实也就是反应在成本是C2的状况下,选择升学的人员的比例。
[金子元久教授]:其实我们这边是用三角形,其实是有一个曲线的,也就是说,在编辑成本出现减少的情况下,越是往后边,由此造成的升学比例会出现一个扩大的倾向。的 如果我们把刚才看到的这个面积,理解成为整个面积线,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用这个曲线来表示,但是这种变化,我们会发现,在升学率从0到50这个区间,会出现一个加速的变化倾向,但是一旦超越过50%这个界位点,增长的速度会出现一个减缓的征兆,当然我们是无极限的靠近百分之百,但是永远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累计分布函数。 收入和升学率之间的关系他不是一个直线的关系,是呈S型曲线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叫他为(洛依特)函数。 我们怎么来考虑?首先我们考虑收入水准,居民的收入水准,从某一水准向更高的水准出现提升。 在这样的状况下,高等教育入学率增长的趋势就是用橘黄色来表现。 但是如果在后面一个阶段,尽管是同样的一个差距,但是升学率的增长会出现更大的幅度。 也就是说尽管收益的增长速度是相同的,但是我们看到,在入学率的增长幅度,在后面一个阶段会出现一个加速化的倾向。
[金子元久教授]:所以说我这里要强调的,升学率跟收入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的用直线来体现,更多的我们还是用S型曲线的方式来理解它。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仅仅在收入增长的状况下,如果简单的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高等教育的扩招的话,高等教育自然会出现加速化发展的趋势。 当然这一块,我现在解释的是针对高等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接近90%几了,他再往百分之百靠近的时候,他的增长和收入的变化其实又是另外一种倾向,另外一种变动的趋势了。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义务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他的普及化的阶段,尤其在越过90%入学率之后,他的增长会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
[金子元久教授]:也就是说,我们不考虑其他的一些政治干扰的因素,只是考虑在一个完全的市场机制下,在50%入学率的界位以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收入的一定的增长,他会出现一个加速化的倾向。 最后我想来谈一下高等教育的加速化发展会导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高等教育的加速化发展,或者是大众化导致的各种后果,我们可以指出有三个重要的问题会出现。 第一个是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导致的高校教学质量的下滑。 第二个是高校毕业生劳动力供给的过剩。 第三个就是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
[金子元久教授]:往往这可能从日本的高等教育,他的扩招期的发展经历来看,也就是说,日本的话,更多的是私立高等教育来推动当时的升学高校的学生,但是尽管高校对应社会的需求增加扩大,高校增加人数,但是他背后的,他学校所拥有的一些固定资产,或者他的一些设备,教研设施,整个教学环境,并没有与高校学生扩招的情况形成一个配套的环境,正是这种情况,高校整个教学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其实这个现象不仅在日本,同时在美国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也就是说在高校扩招之后,往往这些学校在几年之后会出现一些经营危机。 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导致高校陷入经营危机呢?主要是高校为了容纳不断膨胀的学生,他会采用这种融资,或者各种贷款的方式来投入建设高校的一些基础设施,最终导致高校处于一个负债状态。
[金子元久教授]:美国的状况,是在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的规模出现了一个大幅增长的趋势,70年代的时候,高校陷入经营危机。我们单纯的理解,学生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学校的收入,改善学校的状况,这只是一个短期的现象,从一个长期的现象来看,最终他有一个逆效应,会导致学校处于一个经营危机。正是这种状况下,日本当时学生的不满情绪高涨,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的初期,出现了当时非常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另外一点,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供给过剩问题。这一张图显示的是从1960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高校毕业,包括整体的人文社会,包括理,工、农,人文,社会学科等等就业率的变动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尤其人文学科领域,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现象。需要说明的,这个是当时也是在校方统计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他们最后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时点统计的,很多学生可能在高校毕业后,经过一定时期才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如果在大家都在学校的时候统计,那又是不一样的结果。总而言之,我们从这些数据来看,依然可以看到,随着扩招,都出现了就业率下滑的趋势。
[金子元久教授]:另外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就业率的差距是出现扩大还是缩小?在人们常规的理解来说,随着高等教育供给的规模的扩大,自然是想让更多的无法升学的人进入更高的阶段去学习,所以这种情况会改善。那么其实在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扩大,背后也有一个很强烈的政策意图,当时的美国政府是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规模,来推动整个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公平化。但是在现实当中,我们看到,在现实当中,一些高收入群体,他们的升学率会出现很大的增长。相对而言,低收入的群体,他的升学率也会出现增长,但是他的增幅将远远小于高收入群体的增幅。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扩大,在某一个阶段,反而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出现。我用刚才累计分布函数曲线来,可能会更形象的把这个问题做一个解释。 我们可以看到,在低收入家庭,他在出现收入增长的时候,他的入学率,我们会看到现在用橘色的线头所显示的增幅。 高收入的家庭,他们在收入正常的状况下,他们家庭子女的升学率会有什么样的增幅呢?就是用橘色的线所代表的直线。 也就是说,即便在同样的收入增长的状况之下,往往是高收入的家庭,他们出现了升学率增长的势头。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简单的从进入市场机制,来推动高等教育的扩大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我们会发现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经济增长,反倒会使高等学校的进一步的扩大带来恶化。 其实在日本的60年代到70年代大扩招的时期,我们从当时的调研状况来看教育机会的分布状况,他的升学率的增长,势头更猛的是第五收入阶层,就是最高收入群体。 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在98、99年这个时期的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机会在地区分布方面也出现了失衡的一个状况。 当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高等教育不均等化进行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因为时间关系,我可能不再过多的去探讨,但是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关于这一点,我和我的指导生,对中国的地区教育机会的分布状况,我们用各种数学模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久,这个论文会在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刊物上刊登,如果有兴趣的老师同学,到时候可以看一下这个文章。
[金子元久教授]:我这里特别想强调的,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的扩大,他会导致三个问题的出现,首先就是教学质量的下滑。 第二个问题也就是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过剩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教育机会差距的进一步恶化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最终会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的膨胀。日本的情况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政府的政策取向出现了变化。 其实这种政策像调控政策的转换,在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75、76年就出现了变化,整个变化政策的转型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点。 第一点,对新办高校的控制。 第二点,开始向私立高校提供日常运作经费的财政补助。 第三点,政府创办了专修学校,可能从中国来说,就是刚才强调的,比较类似于高职。 其实刚才我讲到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其实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
[金子元久教授]:对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由于得到宪法的保护,政府不能对私立高等学校进行行政干预。在这个时候当时文部省做出的一个选择,通过向私立高校提供财政补助,把这个作为一个交换条件,来对高校的扩招包括他的增设专业,进行一个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