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12期 > 教学文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思考
2011-12-22    《中国大学教学》

字体大小: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形成路径的思考
柴  达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缩小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在专业建设上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就必须坚定地选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路径。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1.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地方资源中孵化专业特色

  “地方性”是地方赋予当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天然资源。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以此为依托,开创一条“人无我有”的专业发展新路径。我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设立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城市,从其名称构成 “地名+学院”、“地名+学科门类+学院”即可以看出,“地方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最基本和最显著的属性之一。无论是历史沿革、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打有深深的“地方属性”的烙印。从历史沿革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多为在当地有数十年办学历史的专科院校构成,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办学定位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是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建立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整体布局结构的调整。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服务面向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重点是要为所属区域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属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名牌、老牌本科院校和同类本科院校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没有地方特色,脱离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没有了生命力。

  一要着眼于在“同质化”专业设置中发现差异,寻找名牌、老牌高校专业设置在“面向”、“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上的“盲区”,建立符合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学有专长、不可替代的人才。二要着眼于树立以地方社会经济为中心,与地方社会共发展的理念,认真归纳总结学校长期以来在服务地方中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服务地方协调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优势,以服务地方建设求支持,以推进区域发展求发展。三要着眼于对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物产资源、转型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找准打造特色、发挥优势的切入点,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软硬件环境,在专业建设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可以大胆采用“校地(企)联合”专业建设模式,依托所在地的党政机关、研究机构、工矿企业、行业,建立完善与其人才、设备、场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的机制。要把挖掘、整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研究、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实现专业建设的转型跨越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新建本科院校已占“半壁江山” 10年增七成多
· 贵州“最年轻”本科院校3000万元资金揽才
· 全国百余新建本科院校召开联席会研讨提高质量
· 就业率统计:地方本科院校缘何“垫底”
· 许青云: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 教育部公布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 关于批准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
· 南开大学新增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