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作者来稿
[来稿]实施有效对话 鲜活语文课堂
2011-07-05  中国教育网  占新海

字体大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教学进入课改以来,课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依然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场面。如,课堂气氛相对沉闷;经常发言的同学只是班级的一部分;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因表达不准确而被其他知道的同学抢着回答了,再加上老师不够充分的肯定,使得他们对自己没有了信心,学习起来不再积极。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教师不善于运用对话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由此可见,“对话”已作为一种核心理念,渗透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对话?笔者认为要找准对话与教学中的融合点,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一、 有效对话能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他深刻的道理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中的“乐知者”?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位教师在导入《“这个规矩不能有”》的教学情景。

  (1)师: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矩,可是有一种规矩不能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彭总的一篇文章《“这个规矩不能有”》(板书课题)

  学习打开课文,朗读课文。

  (2)师:上课时,老师和学生都要主动问好。这时为什么呢?

  生:这是上课前的礼仪规矩。

  师:在生活中还有那些规矩呢?

  生讨论交流:上下楼道、红绿灯……

  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社会生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规矩,可是有一种规矩不能有,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上我们走进这个“规矩”。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会写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老师这就带大家去,满足你的愿望。

  显然,情景(2)中教师采用对话形式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文章叙述的情境当中,外在的知识由于“对话”而转化为内在的“求知”,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与兴趣,对话内容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学生成了真正的“乐知者”而不是“受知者”,学习起来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景(1)中,虽然教师用了导入语言,引出要讲的课文内容,但缺少对话与交流,没有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只注重自己讲,忽视学生听,课堂气氛必然的被动的、低调的、死板的,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有效对话能感悟人文内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有广大的答案空间。

  前不久听了一节县小学语文示范课,授课的孙老师在执教《凡卡》一课时,用这样的谈话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两次写到凡卡爷爷身边的狗?

  生:老师,课文还有一句也提到了狗。“我们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对,你把课文读得很仔细,我们也可以吧这三句话连起来想一想。

  生:凡卡想起了爷爷身边的狗,可能是羡慕狗,够可以和爷爷形影不离,而自己却不能再爷爷的身边,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

  师:挺有道理,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从前文“我只有你一个亲人了”体会到,凡卡也应该是爷爷的唯一亲人。我想爷爷只有狗和他相伴,可见也很孤独、寂寞。

  师:很好,读书要“想前”还要“思后”,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可爷爷为什么还要把凡卡送走呢?

  生:爷爷也是被逼无奈呀。

  生:爷爷其实也是姥爷家的一只看门狗,和公狗泥鳅一样。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非常了不起!可为什么在凡卡的眼里,这种生活情趣值得他向往呢?

  生:因为凡卡在老板那里挨打、挨饿、挨冻,受尽折磨。

  生:因为凡卡的学徒生活十分悲惨、十分孤独。

  师:从这个两次写狗,看似平常的句子中,我们体会得很多很深。这些句子表面是写狗,实际上又不仅仅是写狗。这就是文学大师的精妙之笔。

  教学中,孙老师从不显眼处入手设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在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的自由平等对话中,学生对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对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有所感悟和思考,并享受到审美乐趣,又充分领悟到了流露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网络多媒体让语文课堂焕发激情
· 利用新媒体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 王旭明:语文课堂“假语文”泛滥成灾
· [来稿]语文教学-表演进入课堂 提高学生素养
· 复兴语文,难在哪里?中学语文的尴尬和困惑
· [来稿]巧用农远资源 激活语文课堂
· 语文教学谨防陷入“文海战”
· “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症结在哪里?
· [来稿]语文教学-追问,击起课堂千层浪
·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屡遭诟病 专家支招如何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