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内概况
Ipv6环境中使用多播机制移动网络的更新
  摘要:

  随着移动计算和移动浏览的普遍应用,下一代Internet的移动性问题变得更加重要。IPv6允许移动节点将自己的绑定更新发送给通信节点,这样通信节点可以直接对移动节点发包(也被称作最优路由)。可以看出,绑定更新的过程使得整个网络的运作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在一个移动网络中可能有若干个活动的连接,并且每一个连接都可能有其不同的通信节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双重的(two-tier)念,使得移动节点不管在移动网络内外的绑定过程都是一样的。同时,也提出了移动网络内基于多播的绑定更新机制的方案(MONET)。模拟实验表明,当移动网络中的节点数目比较巨大时,采用该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绑定更新过程中传递的消息的数量,同时直接传递的包的百分比率也得到了改善。

  介绍: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Internet和移动通信被公认为非常普遍的有发展前景的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便利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接入Internet。Internet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应用使得Internet的使用者和信息供应商的数目都大大增加了。随着接入Internet的设备的增加,对IP地址的需求也急剧增长。IPv6因其能够提供巨大地址空间的特性,成为第三代全IP网络中最实用方便的协议。除此以外,IPv6还增强了本身的几个特性以便其在移动环境中有更好的表现。传统的IPv4因为路由机制的限制,只能提供固定地点的数据传输,不适用于移动通信。IETF提出了通过隧道技术解决移动IP的问题。IP协议根据报头中携带的地址传递数据包。移动IP的隧道技术是利用本地代理作为传输节点,将目的地是移动节点的数据包压缩传递给该节点。因为使用了本地代理的中转,所以本地代理、通信节点和移动节点之间的路由效率就降低了。于是,路由优化策略被提出用来解决移动节点和通信节点的直接通信。但是由于IPv4的特性的限制,目前的改进的效果还是有限的。同IPv4相比,IPv6考虑了对移动Internet的支持。例如,IPv6把路由优化作为基本原则;使用了安全协议(IPSec)来保护在移动节点、通信节点和本地代理之间的绑定更新消息;自动配置机制使得主机更加方便的得到转交地址;扩展头部使得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解决路由优化的问题,等等。其中,网络的移动性可以看作向将本地网络、个人通信网络和全球无线通信网络整合的第一步。假设一下,在一辆配置了本地局域网络的火车上,车上的乘客都可以在飞驰的火车上接入Internet。显然,火车上应该有一个网关路由器负责同外部网络的连接。并且,这个路由器应该保持它在全球网络上的连接,这样所有乘客的连接才能保持,并且可以建立新的连接。

  移动节点和移动网络有两点明显不同。第一点,移动网络包括若干节点,这些节点可能同时与不同的通信节点进行通信。移动节点只需将自己的转交地址通知它的本地代理和通信节点。移动网络中的移动路由需要处理移动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地址改变。第二点是指移动节点得到的转交地址。当移动节点转移到新的网络中时,它会根据移动路由广播的网络前缀自动配置一个转交地址。广播的移动前缀事实上是该节点本地网络的前缀,而不是其目前所在的网络的前缀。因此,路由的组织,尤其是路由优化,变得更加复杂了。尽管IETF已经提出了一个移动IPv6的初步的结构的草案,网络移动性的研究仍在进行着。其中,路由组织问题和绑定更新的问题是移动网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中,在传统的移动节点的路由优化策略上,发展了一种”two-tier scenario”的理论,以方便网络移动性的应用。并且提出了基于多播的绑定更新过程改进网络移动过程中的绑定更新性能。

  来源:Binding updates for mobile networks by using multicast mechanism in IPv6 environment

  Yen-Wen Chen; Ji-Min Shih;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2005. AINA 2005.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 2, 28-30 March 2005 Page(s):790 - 795 vol.2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AINA.2005.131

  
  

相关文章:
  • 中国政府酝酿5年内三网合一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