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内概况
触手可及的下一代互联网
李兴

  水、油和冰山成了最常被提及的喻体。4月5日至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四届全球IPv6高峰论坛好像成了一场形象说明会,来自国际电信联盟、欧盟信息社会总局、北美IPv6工作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等互联网界的专家们想用尽可能形象的语言告诉与会上千名代表:下一代互联网已经触手可及了。

  全球共识——前景可期

  自从上世纪90年代IPv6协议被提出后,在十多年时间里,各国对其关注度开始逐渐升温,而中国在该领域的起步并不晚——1998年,中国开始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2001年,中国在北京建成第一个地区性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络,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互联互通;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目前,中国已被公认为世界上IPv6快速发展国家之一。全球互联网专家们现在已经公认,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最重要协议。更大、更快、更安全成了专家对IPv6看好的主要原因。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将逐渐放弃IPv4、启用IPv6地址协议,而目前这一进程正在加速。日本在IPv6试验网和商用网络建设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计划在今年内实现从IPv4到IPv6的过渡。日本IPv6高度化推进委员会主席村井纯在论坛上介绍,日本政府将在2011年中止传统电视信号的发送。日本的经验是从电视数字化开始,说服业界认识到IPv6的价值,从而设计一系列新概念以适应新的环境。关键是要让企业看到新的商业机会,只有更多企业看到别人采用IPv6成功后,下一代互联网才能普及。初期研究滞后的美国近来加快了步伐,美国国防部计划到2008年将全面IPv6化,IPv4将退出;欧盟的“电子欧洲”工程更强化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更新步伐。

  专家喜欢用一幅美景来描述下一代互联网如何将人类带进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家庭中的每个物件都将可能分配一个IP地址,一切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远程调控。IPv6将会用来连接从电视、冰箱、电灯、微波炉到正在行驶的汽车等等更广泛的设备和装置。在不远的将来,即使您出差在外也可以远程与家里的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如空调的预先启动、鲜花的及时洗灌、冰箱内的食品剩余情况等;当汽车由于交通堵塞而停在路途中时,IPv6将能够利用车载计算机来修改日程安排以便让亲友知道被堵在哪儿,还可以远程控制打开家里的暖气、微波炉等。

  2004年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宣布,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新一代互联网协议)互联网,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拉开了序幕。

  杀手级应用——虚位以待

  在4月6日下午举行的精英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院士李国杰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从IPv4到IPv6的转变绝不是像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发动机,也不是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而应该是一个演进与变革的融合。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共鸣,面对世界各国IPv6方面的专家,主席台上的一位嘉宾率先发言。他认为,IPv6目前尚没有杀手级的应用,所以无法找出说服人们放弃IPv4的理由。

  目前,基于IPv6协议所支持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仅仅可支持Web访问、流媒体播放以及其他一些诸如音乐共享之类的试验性应用。对此,日本IPv6高度化推进委员会主席村井纯认为,将来的IPv6至少要解决3个要点才会带来更关键的应用,即无线、即时与互动和非个人电脑(一切设备均能使用互联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CNGI)专家组组长邬贺铨认为,目前制约IPv6发展的瓶颈在于应用终端的研究。他介绍说,中国目前集中安排了终端的研究,如支持移动业务的多媒体终端、支持IPv6网络视频监控摄像头、支持IPV6的家电设备等,并已经开始了视频会议、视频多媒体点播和远程教育公用平台、IPTV、智能交通、地震气象监控等应用试验。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局长赵厚麟在会上表示,中国全部IPv4地址加起来还不如美国的一所高校多。目前,中国网民达到9400多万,但中国拥有的IPv4地址却不到6000万。在每22个中国人只能分享一个IP地址时,每个美国人却平均享有6个IP地址,而这些问题在IPv6中将不复存在。在国际电联任职近6年的赵厚麟透露,在今后对IPv6地址资源的分配上,国际电联将建议建立新机制,由国际电信联盟按人口向各国免费分配部分地址,再由各国的地址分配管理机构在本国实行按需分配。

  然而,尽管IPv6可以缓解IP地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并改善网络安全,但这项在国际上已经开始研究近13年、国内起步也已7年的技术,一直徘徊于科学试验领域,暂时还未走上大规模商用道路。尽管各国在诸如移动电信业务、远程监控、视频通信等业务上已经有了进一步认识,但至于哪一项应用将是IPv6大规模商用的突破口目前还没有实践检验——专家们最大的共识仍然停留在IPv6主要解决了地址问题上。

  部分专家认为,目前IPv6的重点还不完全是商用,而是如何认真打造好平台。CNGI应用示范网络组组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表示,IPv6绝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如果以后很多业务全部IP化,那时IPv6将变得非常迫切,比如将中国3亿部手机全部切换成IP就会暴露出不足了;相反,如果只是发发电子邮件,IPv4显然已经足够了。蒋林涛认为,电信网中的应用(宽带、无线)将会是IPv6的突破点。 

  商机无限——需要耐心

  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 Ladid用一个“棕榈树”的故事来回应有人对IPv6前途的担心——70岁的老人在沙漠中种棕榈树,别人不解,因为棕榈树需要几十年才能结果。老人答道:“我种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让子孙得到收获。”Latif表示,商家应该学会耐心等待。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李星教授说,1997年的网速与目前的网速相比,不到10年时间涨了1万倍,但在最初恐怕谁也不会想到这种变化。

  有人认为IPv6是个千亿级的商机,也是千载难逢的商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后5年我国电信运营商在IPv6路由器上的投资将累计达到150亿元。IPv6引发的产业链非常广泛,涉及网络设备生产、内容加工、智能终端与家电终端等等。在最近几年中,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研究机构已经在IPv6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PC终端主要采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普遍支持IPv6;终端领域出现了支持IPv6的非PC终端产品,如远程监控的网络摄像头、IPTV机顶盒设备等。目前,IPv6的终端问题已经引起终端厂商的极大关注,尤其是移动计算机、手机、PDA、家电等等都为IPv6提供多样化业务打下了基础。专家认为,在未来3年至5年内,国内网络设备厂商、信息终端厂商都将获得巨大发展,届时整个产业链将会被激活。中科院院士李国杰希望未来能形成3个新的产业,即下一代互联网的运营业,应用的设备、软件和芯片制造业以及应用和信息服务产业。

  政府支持、学用结合是中国IPv6发展的特色。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国将投资14亿元构建连接各主要城市的IPv6商用骨干网,而中国首个IPv6商用网络将于今年5月试运行、2006年正式开始IPv6商用服务,届时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用网。   

  CNGI工程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和众多设备生产商的胃口吊了起来,很多企业相继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试图占据未来20年IT领域的最大一块“肥肉”。CNGI专家组组长邬贺铨在论坛上披露,最近的一次项目招标收到了330份申请,说明制造商对IPv6的兴趣与支持正在升温。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表示,CNGI主干网采用了多个厂商产品、大规模使用了国产设备,如其中主干网上使用的50台设备来自3家生产厂商。即便如此,在目前情况下,多数参与到IPv6市场中的商家仅仅只是取得了大势,有实际效益的还很少,而这一点显然并不是理想的结果。商家的急于求成在本次论坛上得到的回答便是耐心等待。 

  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IPv6“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间表,来自加拿大的Jeff Doyle(Juniper网络公司高级网络架构师)认为,未来10年内,IPv6将成为全球最普遍的协议。他表示,尽管他不知道目前什么是IPv6的杀手级应用,但正如10年前电子邮件还不普及、10年后却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抢手的应用一样,IPv6一定会有加速普及的那一天。他认为,目前的工作是创建好IPv6这个沃土,而不该本末倒置,只有在沃土上人们才会发现更多的新应用。

  对于商家而言,不管投入有多大,只有真正的收益才是他们加入IPv6的原动力。IPv6广阔的前景曾在中国股市上以概念股的身份产生热点效应。在未来发展中,IPv6何时才能成为商家们的到口果实?人们期待着。

  链接 何谓IPv6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IPv6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扩大地址空间、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改善服务质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证、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动性等。

  IPv6的普及标志着网络时代的彻底到来。大规模视频会议、高清晰度电视、远程仪器控制、远程教育等在IPv6上都将变成现实。下一代互联网将比现在的网络传输速度提高1000倍以上,其基础带宽将会在40G以上,理论上一部DVD电影可以在4秒甚至更短时间内传输完成。

  
  

相关文章:
  •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首要渠道
  • VoIP:互联网应用的双刃剑
  • 走访互联网实验室 解读第二代互联网
  • 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与CN2设计思路
  • 美计划将下一代互联网“改头换面”
  • 蒋耀平:信产部六点措施推进互联网发展
  • 胡启恒:中国互联网已走入稳健发展轨道
  • 邬贺铨:下一代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 毛伟:把电话号码和互联网建立一种关联
  • 美国提出下一代互联网项目 将内置安全设备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